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精彩
科学学习,迎接考试
来源:张娟芬 发布日期:2021-04-20 浏览量:9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科学学习,迎接考试》。

 2020—2021学年下学期合格性考试将分2个时间段进行, 6月10—11日举行高二合格性考试;7月10日举行高一新课标合格性考试。上周高二学考报名已经结束,本周将高一正在进行学业水平测试报名。下周我校将举行期中考试。我们预祝全体同学考试成功!

 关于学考,会有部分同学思想上不够重视,觉得学考题目很简单,随便考考就能过关。结果有的同学连自己选考的科目都拿不了A,甚至是最后只获得一个C等级,结果还得重考。这类同学到了高三总复习时往往会出现成绩提高困难,主要原因是一些基础分得不到而最终导致高考失利。从表面上看似乎学考和高考完全不是一回事。其实不然,学考的内容必然是高考内容,学考是高考的基础。如果学考知识掌握的不牢固,高考也不可能好到哪里去。往往会有很多学生在时间极为宝贵高三还必须拿出时间来复习学考内容,进行基础知识的识记。再加上有些大学的录取是直接参考学考成绩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考,把学考当做高考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基础知识最好的方法。尤其对于那些不注重基础、有些好高骛远的同学来说,学考是一贴灵丹妙药甚至是救命神药。在战略上重视学考是极为重要的。忽视学考、对学考的认识不足、准备不够是很不理智的。建议同学们为自己定下学考的科学目标:将学考复习作为高三高考复习主要组成部分,力争全A。

  由于种种原因,在学习中反对“死记硬背”在某些同学身上变成了“不记不背”,轻视记忆,离开记忆谈能力,这是极其愚蠢的做法。当然,不求甚解、死记硬背是不足取的,但不主动记忆、一厢情愿认为只要多刷题自然就记住了,这种想法也是很幼稚的。因为,刷题的前提应该是对在所学知识已经基本记忆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刷题实践来巩固知识结构和加深理解。如果大脑中空空如野就去刷题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如果你连基本的公式、概念都没有掌握,在做过程题中频频出错、不断去翻查教材上的公式、例题,或者长时间看着题目发呆,心中似有万语千言但下笔时却难书一字。总是抱怨作业多,却不注意提高效率、探索科学方法。就是学了近10年的科学,却在自己当前最重要的学习中却不讲科学,盲目迷信,大搞形式主义的学习而自欺欺人。

 也有些同学在课堂上学习不主动,不认真记笔记,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甚至不完成课后作业。这些同学并不是偷懒不好好学习,而是对学习的理解和方法有问题。课堂是学习的最关键环节。课堂上听课只是课堂学习的基础任务。有的同学对自己听课的要求太低,仅仅是单纯听,表现特征是:两手空空不拿笔,双目发呆眼迷离。不记笔记不截屏。可能思想根源是幻想将来再去看老师的课件或课堂实录,不需要记笔记。其实本质上这是懒惰在作怪。是典型的不良学习习惯之一。而有些同学但课堂上几乎就记住了所学知识的概念、原理、规律和实例。在做作业时就能高效率完成,而且还能够进行总结提升。因此,课堂学习的目标不是简单的听懂教学内容,而是理解尤其是记忆。理解了没记住结果等于零,记住了没理解将来还有机会去进一步理解。但是,我们绝大多数人不是天才,能够做到过目不忘。因此,记笔记就成为必须。记笔记不是机械的简单记录,而是一个创造性过程,因为我们要思考记什么、怎么记都是对我们的考验。并且记笔记也是集中注意力听课的重要保障。课后对笔记的整理完善也非常重要,是学习反思的重要方法。如果只有刷题而没有反思总结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注定是低效的。因此,同学们要高度重视课后在作业之后要依据自己的学习感悟、研读教材、查阅课堂截图或课堂实录等整理完善学习笔记。我们要善于使用平板,充分发挥平板的作用。

 期中考试很快到来,希望老师和同学要认真准备。老师们要指导学生科学复习备考,也要认真监考、阅卷、进行科学分析。希望全体同学更要科学复习,认真准备。

 同学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注意认真研究考试,总结考试技巧,提升应试能力,锻炼心理素质。注意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失分原因,纠正不良学习习惯,发现知识缺陷并及时弥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使之更科学、更智慧。复习既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己也要有一个科学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不管还有几天,都要根据教师的安排结合自身实际,为自己量身定做每天的复习计划,有条不紊地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复习。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复习。每天的计划要符合实际,并且一定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做到循序渐进,环环落实。不要奢望有充足的、整块的复习时间,重要的是要善于利用零碎时间。零碎时间也可以干成大事。要勤于思考,勤于动脑。

 考试是我们学生时代美好的记忆之一。我们广州中学的学生不怕考试,我们重视考试,更善于考试。我们应该感谢有这样公平的考试,有深爱着你的老师们和家长和你一起认真准备。将来会有更多的不同形式的考试在等着我们。祝同学们学习顺利,考试成功!

      (稿件来源:课程教学中心  刘姝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