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精彩
千里携手,共研化学之美 ——广州中学与内蒙古“卓越教师”共建活动圆满举行
来源:陈李彦仪 发布日期:2025-03-17 浏览量:9



2025年3月6日,广州中学化学国家课程基地与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卓越教师”(化学)培育携手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研共建活动,旨在深化化学教学交流,共促教育创新。

首先,由我校化学学科主任孙旭波老师向来自内蒙古各地的优秀教师们展示了一堂高质量的示范课《化学反应与电能》。


精彩课堂瞬间


孙老师巧妙运用智慧课堂系统,通过平板直播实验,让学生直观观察实验现象,激发探究兴趣。课堂围绕“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核心概念,充分利用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引导学生构建原电池模型并实现模型进阶。并结合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将化学知识与科技前沿、社会责任紧密结合,展现了化学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接下来,孙老师向各位专家和老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反思

孙老师说课后,广州中学课程教学中心副主任、化学正高级教师宫清丽老师主持了《指向教学主张有效表达的评课研讨》。研讨采用“世界咖啡馆讨论模式”,选定4位小组长,组员轮流参与不同主题研讨,每10分钟轮换一次。广州中学与内蒙古的教师们围绕教学主题展开热烈讨论,碰撞出许多教学新思路。


【主题一: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


小组长邢攀老师(内蒙古乌兰察布北师大集宁附中)总结本节课亮点:教学上实现“三个进阶”——实验进阶、问题链进阶、模型构建进阶;学生学习上,通过实验激发感性认知与认知冲突,推动原电池模型的深度理解与知识结构化;评价上,完美实现“教学评一体化”。邢老师用一副对联精辟总结课堂精髓

上联:有血有肉始于氧化还原

下联:俱灵俱魂终于情系祖国

横批:立德树人


【主题二:原电池原理教学难点解析】


小组长马富莲老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指出教学两大核心难点:①氧化还原反应如何驱动电子流动;②学生易忽略原电池构成要素中的“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部分教师补充,“电极是否参与反应”和“正极方程式书写”也是易错点。马老师提出创新解法:用“水的重力势能”类比电压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电子流动方向;通过干电池连接电流表实验,直观展示指针偏转规律,让抽象原理“活”起来!

主题三:电池原理教学难点的突破】


小组长陈海燕老师(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第一中学)分享教学心得:孙老师的课堂以“氧化还原反应”为核心,打破传统教学中“死记硬背”的模式,让学生灵活理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实现了教学突破。虽然拓展到氢氧燃料电池,但难度适中,有效推动了原电池模型的进阶。针对微观反应机制的抽象性难点,陈老师建议可以通过动画展示电子、离子的迁移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微粒运动,提升学习效果。


【主题四:教学设计的创新与拓展】


小组长崔刚老师(内蒙古阿拉善盟一中)提出创新建议:以汽车发展史(蒸汽时代、内燃机、新能源等)为切入点,或通过水果电池、音乐卡片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原电池设计。他还建议设置电动小汽车实验,融合化学与物理原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并通过小汽车迭代升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此外,崔老师提议融入环保议题,如新能源获取、废旧电池再利用等,推动化学与思政课的融合,同时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举办科学节和多样化校本课程。

宫老师在总结中强调,电池教学应遵循学习进阶规律,合理界定不同阶段的教学难度,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孙老师的课堂以“氧化还原反应”为核心,注重模型进阶与课堂生成性资源,展现了行云流水的教学艺术。广州中学坚持单元教学与技术赋能,利用平板直播实验提升课堂效果,同时注重情境创设,将化学知识与科技发展、社会责任紧密结合。宫老师感谢所有参与者的贡献,本次研讨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交流平台,也为校本课程建设注入了新思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期待未来更多合作与创新!

此次教研活动圆满结束,充分展示了广州中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风采,双方收获颇丰。未来,广州中学化学国家课程基地将继续坚持开放、创新的理念,与各地教师携手共进,为广东化学教育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