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精彩
弘扬高尚师风 潜心立德育人
来源:张娟芬 发布日期:2020-11-10 浏览量:287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将党和国家关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要求落细、落小、落实,大力促进德育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广州中学学生发展中心围绕“育人途径”(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组织开展系列讲座活动。

11月4日下午,学生发展中心邀请语文正高级教师何国跻在凤凰校区214梧桐厅作题为《“课程德育渗透”的感与悟》的主题讲座。广州中学彭建平校长,林少玲、刘允飞、任荣博三位副校长等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学生发展中心主任姚智主持本场讲座。现场近150名教师聆听了何国跻老师的讲座,多校区同步网络直播观摩学习。


 “育”字有解

       紧紧围绕专题,何国跻老师开场引经据典,从“育”字的演变历程入手,生动形象地对“育”字进行了解释。“育”,最初的含义为母亲孕育孩子,《说文解字》中有“育,养子使作善也”,《孟子·告子下》有“尊贤育才,以彰有德”,孔子亦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底蕴,同时说明育人是我们的文化存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何老师强调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所在,而身处当今这个世界,育人是“世情正在”。这一体会源自他曾在网页上浏览的一个留学生拒绝教授“说中国坏话可以加分”的案例,他认为我们需要加强德育教育。

“育”字有感

       何国跻老师认为“强化德育渗透十分紧要”,从国家层面来看,“强化德育渗透”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需要;从育人标准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强化德育渗透"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从自身经历出发,何老师提出“强化德育渗透”是提升“个人幸福生活指数”的需要。

“育”字有悟

       值得注意的是,“渗透”绝不是“浇灌”,“课程”应具优势。这就需要教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持之以恒。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何老师提议可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特点,深化文本阅读,联系生活体验,针对困惑进行“点”拨,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魄力、持久力与意志力,拓宽胸襟与视野,弘扬传统文化。同时,何老师也为我们分享了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疫情期间,他将德育渗透与全民抗疫相融合,在班会课上组织学生举行“摘口罩”仪式——向所有逆行者致敬,向所有为抗疫贡献者鞠躬。“我们拥有的‘平常’,是世界眼中的‘奇迹’!”在德育实践中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讲座结束后,彭建平校长作总结发言,他鼓励教师们应向何国跻老师学习德育渗透的“良方”。从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转变,在学科教材中寻找德育的力量,在日常评价中寻找德育的力量,在培养学生学习动机与远大理想上寻找德育的力量!

       何国跻老师的讲座由浅入深、引人入胜,幽默而富有哲理性。在场的老师们听得津津有味,专心致志做好记录,并表达了他们独特的体悟与收获。

教师们说……

       育人育德育心,与桃李共生共长。

       身为语文老师,何国跻老师的讲座深深地“拨动了我的心弦”。他从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出发阐述“育”之本义,循循善诱,现场展示了一位乐学者、好学者、善学者应具备的素养——立足于中华文化之根,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具有广阔的视野;关注热点,用世界的视角反思德育渗透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十分紧要性”;关注学情,针对困惑“点”拨,将德育春风温和地吹向桃李的心田。

——张雅雅

育人诗与文,润物声与情。

学科中如何渗透德育,何国跻老师给我们作了别开生面的示范。学生早恋向来是教师头疼的问题,除了棒打鸳鸯的鸡飞狗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苦口婆心,原来还有如此不动声色却事半功倍的方法:开展以爱情为题材的主题阅读活动。是呀,前人的作品中早就道明了爱情的产生机制、制约因素,早就告诉我们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爱情才能开花结果。这样默默读书、热烈交流的育人活动让学生在毕业后还记忆犹新,不正体现了我校“教育激扬生命,三年影响一生”的教育理念吗?何老师的讲座犹如一颗石子,投进我们的心里,激荡起一圈圈涟漪,而这涟漪还将在我们今后的教育生涯中继续泛开,泛开。

——周映映

德育,作为一个深度的话题,何老师用幽默的语言,贴近生活的例子,让德育“渗透”到各位老师的心中。这堂德育课,不仅体现了我校教育思想的进步,同时也对我们教师的教学和育人观念进行了革新。作为一名班主任,在我的管理中,要提升自己班会课的水平,认真备好每一堂班会课,把班会课作为自己育人的一种有效途径,而不是一种形式或者是班级生活的总结和漫谈。作为一名科任老师,正如何国跻老师所言,我们要变教学为教育,将育人观念渗透到教学中,通过教学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我认为,课程育人——课堂是个育人空间,课程是个育人途径,我们可以立足于课堂,通过教学改革,实现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的平衡点。

——吴霞

何国跻老师在讲座中强调“针对困惑点拨”,能够结合学生日常行为,现实案例,课本素材等设计课程,在日常中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真正将德育渗透落实到位。不仅站的高,望的远,更能想方设法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引领学生去敞开胸襟,开阔视野。

在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更加注重“言传身教”,注意示范性。真正的德育影响往往在无形之中,我们要更加注意在日常与学生的交往中注重自己的言行,知识谈吐人品均体现在细节中;在课堂中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学科育人”,把学科教学以及德育不断融合,真正做到全员德育;在班会课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紧跟时事,精设巧思,脚踏实地地带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将学生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我们开始落实这些,学生才会成长得更好,国家的明天才会更加光明!

——罗丹

何国跻老师开篇引自《说文解字》道:“育,养子使作善也。”在学生提高分数,在升学的目标指引下一路狂奔之前,最重要的是做个善良的人。而说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德育,最合适的莫过于语文教学,就像何老师提出的可以利用《孔雀东南飞》教育学生们正确的爱情观,借用古代诗歌优美的文字让同学们对这一似乎有些禁忌的话题更加坦然,也能明白真正的爱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种追求、一份责任。我自己曾经在讲拓展阅读《小公务员之死》时用了一个副标题:当你低到尘埃里,世界并不会为你开出花来。告诉学生们克服认知边界,自尊自立,也让许多学生收获了感动,这样的尝试在语文课堂上还应该挖掘的更加深入。

——史今

很荣幸听到何老师课程育人的讲座,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坚持立德树人的宗旨?如何将教书育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何老师始终坚持时时育人,处处育人这一点。语文是润物无声的课程,学习起来是需要漫长的时间与恒久的毅力。何老师以自己每几周都会跟学生们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为例,介绍自己是如何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们欣赏诗歌,爱上诗歌,并主动地创造诗歌,很多学生们把写诗当成了抒发情感的出口,在高考前夕仍会以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三年来辛苦付出的老师们的浓浓谢意。这便是课程育人在塑造学生品德方面的生动诠释,不在一时,不在一地,在于日日坚持,处处引导,非常值得我们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借鉴学习,并运用到今后的教学工作中。

——王子心

听了何国跻老师的“德育渗透的感与悟”讲座之后感慨良多,其中也有些不谋而合的观点,有两点印象非常深刻。

一、何老师说渗透不是灌溉。我们总是是强调师德的重要性。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中会受到教师世界观、价值观、责任感等的影响。一个满身正气的老师,相信他的学生也一定是一个正能量的人。所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不是一句空话。他体现在教学的方方面面,也要求老师们从心底,从自身真正做到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接班人,而不是高分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也是我们作为老师的使命。

二、何老师作为班主任,组织学生举行了摘口罩仪式,这个事件让我非常感慨,“我们拥有的‘平常’,是世界眼中的‘奇迹’”,这句话让我非常感动,作为一个生物老师也能体会到语文句子的魅力,作为一个两年班主任经验的年轻老师,同样也经历了线上教学和返校复课,也经历了学生从戴口罩上课到摘下口罩的过程。当时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怀着感恩之心,感谢奋斗在一线的逆行者们,向英雄致敬,同时感悟到摘下口罩之后的学习生活来之不易,并珍惜当下好好学习。而何老师的这个摘口罩的活动是能够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摘下口罩的意义,并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相信当时的学生会记住那个庄严的班会,也更加懂得摘下口罩的意义。

——冯艳新


       何国跻,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现任广州中学语文学科主任。“跨世纪园丁工程”国家级骨干教师,广州市名教师,广州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广州市教师培训专家库成员,天河区正高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在国家、省级报刊公开发表散文、评论和教育教学研究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发展核心素养与优效语文课堂》等2部,主编《高考作文亮点打造必胜技》,参编各种语文读物14种。辅导学生在省市报刊发表习作50余篇,在国家、省、市级语文竞赛活动中获得一二等奖20余人次。



图文 学生发展中心

编辑 王子心

审核 姚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