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精彩
清明:在回望中生长,在传承里前行
来源:姚智 发布日期:2025-03-31 浏览量:2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我是少年部的陈少萍老师,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清明:在回望中生长,在传承里前行》。

清明将至,我想和大家聊聊这个浸润着细雨与诗意的节日—一清明。当你们听到“清明”这个词时,会想到什么?是杜牧笔下“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哀思,是青团糯米的香甜,还是春游踏青的欢声笑语?其实,清明是一把打开中华文明密码的钥匙。今天,让我们在温暖明媚的春光中,读懂三个与清明相关的关键词:自然、传承与生命。

一、清明是自然的诗篇

清明首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古籍《岁时百问》中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此时冰雪消融,草木萌发,天地间仿佛按下重启键。古人用插柳、踏青、放风筝拥抱春天,这些习俗背后藏着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智慧——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时序交替的参与者。

就像苏轼在寒食帖中写下“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即便身处逆境,仍能感知自然的美丽和馈赠。吴惟信的诗歌“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时节美丽的春意盎然,游人踏青赏春的快乐。白居易在《清明夜》中写到“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清明月色的迷人。今天的我们,不妨放下手机,在清明时节走进自然,感受春风如何唤醒泥土,观察候鸟怎样划过天际。当我们读懂自然的语言,便找到了生命最初的节奏。

二、清明是血脉相连的情感、传承

清明是中国人独有的“心灵仪式”。当我们俯身擦拭墓碑上的尘埃,当我们将鲜花轻轻放在祖先的墓前,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我们与逝去的亲人对话,向历史的英雄致敬,也在缅怀中重新定义生命的重量。清明,正是对抗遗忘的仪式。它让散落天涯的游子归乡,让忙碌的现代人停下脚步,让代际之间的爱跨越生死,融于血脉。这份情,是“树欲静而风不止”的遗憾,更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觉醒。

从轩辕黄帝到抗疫烈士,从家族先人到无名英雄,清明让我们在香火明灭中触摸文明的根系。就像余光中先生所说:“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每一次鞠躬,都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每一缕青烟,都在续写文明的基因链。

三、清明是生命的课堂

同学们,你们是否思考过:为什么清明既有祭扫的泪水,又有踏青的欢笑?这恰恰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生死观——死亡不是终点,而是融入自然大化的新起点。体现了中国人“向死而生”的生命智慧。庄子说“薪尽火传”,文天祥就义前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觉民在《与妻书》写下“以天下人念”的大爱⋯⋯这些清明时节被反复讲述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温度与重量。

同学们,我们看看校园里树木花草,旧叶飘落滋养土壤,新芽才能在枝头绽放。当我们为逝者献上一支白菊时,更应思考:如何让属于自己的那片叶子,在来来的春风中沙沙作响。

同学们,清明就像一面镜子:它映照过去,让我们不忘“我从何处来”;

它折射当下,提醒我们“我身在何处”;它照亮未来,让我们追问“我将向何处”。

这个清明节,或许我们可以尝试

- 在家族老照片里寻找祖辈的故事;去祭拜祖辈的坟墓。

- 去烈士陵园缅怀先烈

- 抄写品味一首清明的诗词;

- 在本子上写下对生命的思考。

记住:最好的纪念不是泪水,而是带着他们的期待活得更加灿烂;最深的传承不是重复过去,而是让古老的智慧在今天焕发新生。

同学们,愿我们既能看懂石碑上的岁月斑驳,也能听见远方的春雷滚滚。

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稿件来源:少年部   陈少萍)